據報道,目前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。本應綠色、健康的農業,為何反成污染“幫兇”?如何破農業面源污染,還大地一個天然清爽的面目?
【現狀】
化肥農藥用量世界第一 農業已超工業成最大面源污染產業
目前,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。“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類多、分布廣,總體狀況不容樂觀。”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說。
西北干旱地區:農膜污染問題、白色污染問題突出
中東部地區:農藥化肥面源污染問題突出
南方地區:農業畜禽糞污污染問題突出
農業面源污染的最大特點是隱藏性、長期性和分散性,是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各個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產生的,處理起來比較麻煩。專家稱,中國化肥、農藥用量相當大,生產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。但化肥、農藥的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%-20%,降低使用量、提高利用率勢在必行。
重金屬污染成農產品質量“隱形殺手”
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公布的《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》,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,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,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.4%,主要污染物為鎘、鎳、銅、砷、汞、鉛、滴滴涕和多環芳烴。
專家指出,“看不見”的重金屬污染,正在扮演農產品質量安全的“隱形殺手”,不僅可能影響到農田和農村周邊環境,也讓普通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疑慮。“除了工業廢棄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屬污染,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會導致土壤中養分、重金屬以及有毒有機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,直接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。”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說。
【防治】
“一減兩控三基本”
中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,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。為遏制農業面源污染擴大趨勢,農業部發布了《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》。《意見》就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出了“一控兩減三基本”目標:“一控”即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,大力發展節水農業;“兩減”即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,實施化肥、農藥零增長行動;“三基本”指畜禽糞便、農作物秸稈、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。
國外經驗可借鑒
據美國1990年的調查評估報告顯示,美國面源污染約占總污染量的2/3,其中農業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總量的68%~83%,導致50%~70%的地面水體受污染或受影響。經過多年的有效治理控制,美國的農業面源污染已大幅減少。據2006年統計,美國農業面源污染面積比1990年減少了65%。那么,美國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?
一是政策措施。美國在農業污染控制方面有系統的法律框架,1936年制定第1個面源污染控制法,至今已多次進行了修訂。此外,美國環保局實施了非點源污染管理計劃,農業部實施了鄉村清潔水計劃、國家灌溉水質計劃、農業水土保持計劃等,還有其他國家職能部門制定的如清潔水法案,最大日負荷計劃、殺蟲劑實施計劃等,并積極鼓勵農民對農業污染進行主動性控制,對減少面源污染起到很大作用。對面源污染自愿采取防治措施者,政府將分擔一部分費用;對于自愿采取其他措施的,政府給予減免稅額等政策。
二是技術措施。操作簡單、價格便宜的替代技術是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關鍵。美國在農業面源污染控制上,對農民沒有或只有很少補貼,主要是鼓勵農民自愿采用環境友好的替代技術。對面源污染目標的管理措施包括2種類型:工程型和非工程型。工程型措施有人工濕地、植被過濾帶和草地、河岸緩沖帶、暴雨蓄積池和沉淀塘等;非工程型措施有免耕—少耕法、有害物質綜合管理、生物廢棄物的再利用等。農業部設專款支持農民發展生態農業以減少面源污染,水土保持局提供技術指導幫助地方政府控制水土流失,內政部和環保總署則為不同規模、層次的水資源規劃和非點源控制提供情報和信息。
三是其他措施。美國推出了生物農業、有機農業、再生農業、綠色農業等運行模式,在法律、技術等方面有效控制農業生產中高毒性農藥的投放。
文字來源:新華網 相關鏈接:http://www.xinhuanet.com//politics/2015-04/17/c_127693880.htm